付元年: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不断推动特色化旗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日期:2019-12-09 08:32
- 浏览次数:
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不断推动特色化旗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阿右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付元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旗委深入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要求,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甘宁三省区沙漠化治理重要批示精神,结合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目标要求,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就如何统筹推进全旗生态治理,不断推动特色化旗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旗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情况
阿右旗地处祖国北疆,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区,是西北风沙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多年来,旗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投入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造林、封沙育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生态综合治理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依托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着力实施集中连片退牧。依托国家自2002年起实施的退牧还草项目、2005年启动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11年启动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除蒙甘边界一带草场植被较好地区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的草原畜牧业外,其他地区整体纳入退牧范围,全面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2014年至今,累计争取生态资金141799.4万元,实施了退牧还草、公益林、草原补奖等重大生态项目,累计禁牧面积5941万亩,使全旗7500多万亩天然草牧场全部得到休养生息,实现了传统牧业减量、牧区人口减员、草原生态减负的建设目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保护区得到明显改善,禁牧休牧区植被覆盖度达到23%-28%,较禁牧前提高了15到18个百分点,局部地区高达45%以上。全旗草原畜牧业牲畜头数由2002年的38万头(只)减少到目前的23万头(只)。为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对分散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144个湖泊的牧民实施整体搬迁转移,有效保护了温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二)坚持大面积保护与小范围建设并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大力组织实施大面积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人工补播以及重点区域绿化等造林工程,着力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牢牢锁住巴丹吉林沙漠南移边界及沙化土地扩张边界,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2014年-2019年全旗完成人工造林131.1万亩,封沙育林45.8万亩、飞播造林32万亩、工程固沙6885亩、耕地还林4400亩、重点区域绿化10.77万亩,截止目前全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9万亩,封沙育林76.8万亩、飞播造林39万亩、工程固沙6885亩、耕地还林4400亩、重点区域绿化18.9万亩。通过10余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不仅有效促进了小区域的荒漠化治理,而且为遏制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根据近10年的草原生态监测结果显示,退牧区草原生态呈明显好转,植物群落产量不断增大。
(三)坚持优化调整农牧区生产力布局,着力推进农牧民转移转产。依托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和境内丰富的梭梭资源,将梭梭、肉苁蓉人工种植作为农牧民转产增收主导产业,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牧民+科研单位”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先后注册沙产业企业9家,成立了沙生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46家,建立形成了巴丹吉林肉苁蓉栽培繁育基地、巴丹吉林肉苁蓉(GAP示范)基地等科研推广基地,并与中科院寒旱所、兰州大学草地学院积极合作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造林技术分片负责制,由当地农牧民承包造林。2018年,应用阿盟林研所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综合治沙集成技术成果,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项目建设面积350亩,总投资100万元。今年4月,成功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论证暨项目启动会,投资700万元,对“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安全状况及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等6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5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阿拉善荒漠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目前,全旗从事沙产业发展的农牧民达3000多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个别农牧户达到10万元。全旗人工种植梭梭林已达199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35万亩,累计推广种植黑果枸杞、沙葱、骏枣等新兴沙草作物1.1万亩。通过保护性采挖,可年产野生肉苁蓉(鲜)500吨,人工梭梭林肉苁蓉(鲜)50吨。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开发了锁阳脯、苁蓉茶、苁蓉酒、胶囊、口服液等食品及保健品系列产品,并对沙葱、沙芥等特色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沙生药用植物产业链。分别被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和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特色沙草产业发展示范旗”、“自治区沙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制约生态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参与搞生态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由于牧业经济产生的效益较为直观和显著,而通过生态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劳动过程,重牧轻林的思想普遍存在,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和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生态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沙漠治理投入不足,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不容忽视。如今随着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劳动力、运输、机械等所有成本都在增加,现有造林补贴1亩/200元已远远低于造林成本,造林补助标准急需提高。并且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巴丹吉林沙漠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与毗邻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已形成6处连接带,急需建立区域一体化生态治理机制,加强综合治理。
(三)“水困”问题导致人工造林工程实施难以为继。由于我旗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高达4100毫米,地表无径流,地下水资源分布不明,找水缺乏依据。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全旗富水区宜林地大部分已进行人工造林,造林选地愈加困难,而且绿化苗木后期养护需水量大,现有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绿化苗木正常灌水需求。
(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还存在管理漏洞。部分公益林项目区农牧民偷牧、违规放牧现象屡有发生,以及留牧农牧民超载过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影响了生态保护项目的整体效果。
三、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阿右旗实际,就是要以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总体目标,突出抓好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锁边生态屏障、荒漠林草植被保护恢复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守住林草生态底线,不断推动特色化旗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林业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我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步伐。一是把握好一个目标。依托资源优势,把阿右旗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苁蓉锁阳生产基地。二是紧扣两个落脚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落脚点,通过林业建设带动林沙产业长足发展;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落脚点,通过林沙产业健康持续推动,改善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准。三是做好“封、飞、造”三件事。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以及阿拉腾敖包镇、曼德拉苏木天然林区为重点,结合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雅布赖山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封沙育林、封育区撒播造林;以提高沙漠周边植被覆盖度、防止巴丹吉林沙漠东移南侵为重点,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开展飞播造林;以曼德拉苏木人工梭梭林基地、张山公路沿线和塔木素天然梭梭林残败迹地为重点,开展人工造林。
(二)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基地,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一是充分利用我旗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梭梭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药种植、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基地,满足人们对林产品的不断增长需求和广大农牧民对提高经济收入的渴望。二是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资源供给基地化、利用方向高值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要求,给予资源、资金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在巴丹吉林镇和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地区扶持建立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以苁蓉、锁阳为主的系列产品,促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真正实现生态得到保护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嬴”的目标。
(三)坚持林草业持续发展,切实加强资源管护。一是调整造林密度,对于沙层较厚的、适宜发展林沙产业的地区,按现行密度造林,对于不适宜发展林沙产业的地区,按造林规程最低密度营造近自然林,提高单株投资标准,减少造林用水量。二是严格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政策,促进草原植被自然恢复。三是采取以水定林、以水定绿的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农林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综合运用生物、物理等技术开展防沙治沙,依据不同的生态区位和地貌单元特征,发展乡土树种。
(四)开展林业科技示范引领,推进林业科技体系建设。按照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要求,紧扣全旗林业发展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为全旗林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和推广,实验推广ABT生根粉浸根、保水剂应用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完成科技推广人工造林任务,确保成活率达到75%以上。二是加强林沙产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分批次对林业技术人员、公益林护林员和农牧民进行培训,进一步完善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提高人工肉苁蓉质量和品质,联合科研院所研究制定锁阳人工接种和黑果枸杞种植操作技术规程。
(五)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实施一批林业重点项目。在不断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管护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规划,争取以下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根据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关于“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的会议精神,力争使我旗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二是大力争取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封沙育林项目,开展人工造林和保护性自然恢复。争取实施2个80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分别建设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和腾格里沙漠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两条生态治理带,有效遏制两大沙漠南移北扩的严峻形势。三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以人工防护林为主要改造对象,对我旗西起阿拉腾朝格苏木、东至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的中度、重度退化人工和天然梭梭、柠条林地进行补植补造,争取完成退化防护林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