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阿拉善梦
- 发布日期:2019-03-13 13:03
- 浏览次数: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发展中国家,必然有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明确的前进方向;一个地区,必须有造福一方的长远发展规划;一个家庭,一定有追求幸福美满的家庭梦想;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伟大理想。国有国梦,家有家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畅想未来,追求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积水成河,众志成城,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热爱家庭,她是我梦中的摇篮;热爱祖国,她是我避风的港湾;热爱家乡,她是我生长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让人眷恋的理由。
阿拉善,源自贺兰山的谐音,原意“骏马”。阿拉善也确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骏马,驰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这是一块神奇的热土。早在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弱水河畔,贺兰山脉,巴彦乌拉山谷,曼德拉山巅,腾格里沙漠,到处都有古人类生活遗迹。曼德拉山岩画记录了远古时代到近代阿拉善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态及自然环境风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在世界岩画中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这是一块富饶的宝地。广袤的沙海戈壁蕴藏了无尽的宝藏。黑白二宝是她响当当的品牌。黑的是煤,贺兰山、西大滩、长山子,地底储煤达13.9亿吨,贺兰山的无烟煤被称之为太西煤,品质优良,开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清初采煤的窑口。白的是盐,吉兰太、和屯池、查汗池、雅布赖,沙漠里到处都有这样的盐湖,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点缀着浩瀚的沙漠。
这是一片圣洁的热土。据载,1706年,被废黜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消失在青海湖畔的茫茫雪夜里,此后再无他的记载。直到1757年,阿拉善高僧阿旺多尔济写成《妙音天界琵琶音》(即《六世达赖喇嘛传》),解开了六世达赖失踪之谜。仓央嘉措居然在阿拉善传道30年,最终归葬贺兰山。在这里,仓央嘉措不再是一呼百应的佛界领袖,不再是放荡不羁的酒肆浪子,不再是且行且歌的一代情圣,倾毕生之力弘扬佛法,对佛教文化、佛学思想和诗歌音律在阿拉善乃至整个藏区、蒙乡的传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佛学于阿拉善的传播在他圆寂后达到鼎盛时期,阿拉善曾有佛学“三圣”,八大寺庙,小庙不计其数,喇嘛逾万人,并形成了一个分支,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成为西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这是一段英雄的史诗。公元1677年,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移牧阿拉善地区。十八世纪末,游牧、旅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冲出沙俄哥萨克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严寒、饥饿、疾病等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回归祖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迁徙。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写道:“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据考证,世居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就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
这是一曲悲壮的挽歌。阿拉善的人们口口相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哈喇浩特的黑将军是西夏王朝在额济纳的最后一位守卫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路途中去世,蒙古铁骑为给太祖报仇,对西夏党项人采取了血腥的灭族屠杀,致使在以后的数百年中没有关于西夏国的记载,成为一大历史之谜。传说蒙古骑兵包围哈喇浩特久攻不下,士兵们用头盔取土堵塞了弱水河道,让河流改道,迫使黑将军投降。城内饥渴交迫,黑将军几次突围无功,命人在城内挖井,井深十丈仍不见水,知道大势已去,他让人们把城内所有的财物丢进井里,亲手杀死了妻子儿女以保全名节,填埋后率部与城池同归于尽。悲壮的故事吸引无数国内外冒险家来此盗宝。出土了3万多枚汉简,引出了一门古文化学科——简牍学;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纸币,掀开了古钱币学、古经济学的新篇章;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史料。古代的都市文化可以在许多的文明古都中去浏览,而边塞征战只能在额济纳看到最为丰富的遗迹。
历史,总是让人难以释怀;正气,在历史的回顾中悄然滋生;梦想,为未来历史的创造插上了翅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阿拉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是条件良好的天然牧场,是系统完整的自然宝库,是矿藏丰富的工业基地,是民风淳朴的文明之乡,是别具一格的民俗博物馆。
勤劳、勇敢、智慧的阿拉善人从没有停下过探索、发现、创造、前进的脚步。
建国初期,英雄的土尔扈特人为了支援国家国防建设,赶着自己的牲畜,离开了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让出了优质牧场作为基地的建设用地,充分体现了额济纳人民心忧天下,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聂荣臻元帅曾给予高度评价,饱含深情地说:“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回报他们。”当代阿拉善人续写着新的辉煌,在这里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搭载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放飞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起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当现代嫦娥在太空中驾船翱翔的时候,二十万阿拉善人仰望天空,寻找那一颗在家乡升起的夜空中最美最亮的星。
阿拉善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勤劳的阿拉善人民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神话,涌现出无数劳动模范和先进楷模,改变了万里边塞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得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畜牧业是阿拉善的传统产业,曾经是阿拉善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历届领导带领阿拉善人民解放思想,调整发展模式,改变经济结构,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力量在黄河沿岸建起了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乌斯太经济开发区,相继建立了策克口岸,腾格里工业园区,葡萄墩工业园区,吉兰太工业园区,雅布赖工业园区、傲龙布拉格工业园区等等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先后建立了巴润别里、查汗滩、漫水滩、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等农业基地。致力于发展以物流、旅游、金融、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建立了乌兰布和生态沙生产业示范区、板滩井人工梭梭林基地,围绕奇石、胡杨、沙漠诸元素发展特色旅游。这里有世界唯一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奇石观赏城,是全国唯一的以地名冠名的骆驼之乡,向国内外展示着“苍天圣地阿拉善”的独特魅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阿拉善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阿拉善人均GDP全国排名第三,2012年全盟实现生产总值4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两万四千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逾万元,综合排名列自治区各盟市第二位。
更为可喜的是,2012年初,阿拉善盟委描绘出了我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要破解制约我盟经济发展的水困行难瓶颈,打好绿色、沿边、旅游三张牌,保障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加快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繁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就是当代阿拉善人共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