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汉字 魅力永远
- 发布日期:2019-03-13 13:12
- 浏览次数:
组织、培训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内蒙古赛区的选拔赛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了。有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在我心中激荡已久,它激励着我,催逼着我,让我拿起笔来,借此文来表达自己对汉字粗浅的认识与感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我认为文字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情达意的工具。但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让我深深认识到,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使它早已超越了工具这一简单的定义。现在再来看一个个汉字,每个汉字就是一个个跃动的鲜活生命,它们有音、有形、有义还有情;它们有血肉、有骨骼、有思想还有灵魂。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字符号。中国有13亿人在使用汉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强劲,全球“汉语热”将持续燃烧,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不仅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连年创纪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根据美国《时代》杂志的报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与地区、逾2500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远的不说,从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就可以看出,汉语的魅力与影响力该有多大。
汉字是世界各大文字体系中传承至今唯一的表意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偏旁部首有二百多个,追根溯源,每个偏旁部首都表达着相应的意义,如,我们看到“氵”就好像看到了潺潺的流水,看到“木”就好像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看到“石”就好像看到了嶙峋的山石,看到“钅”就好像看到了冰冷的金属……汉语的这一特点使得汉语里出现了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等等语言现象,也使得识别、辨析汉字有规律可循。
汉字,在神话传说中诞生,由天神授意,仓颉造字,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金文、隶书、篆书、楷书、行书,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它的一笔一画就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每一个汉字,其发展演变的历程里都有着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渊源,如“国”、“茶”、“寿”、“曌”等,追根溯源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每一个成语典故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深刻或浅显的道理,如“罄竹难书”、“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守株待兔”、“空城计”;几个汉字的组合,就是一幅含义丰富的图画,元代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极好的例证,二十八个字,十一个意象组合,寥寥数语就将深秋迟暮苍凉的黄昏景色与游子的悲凉孤苦、思乡情怀自然贴切地表现出来了。阅读它,真有让人悲伤断肠、潸然泪下的感觉。中华文明便在字词句段篇章里吟咏着,澎湃着,沉淀着……
汉字有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展示着各自独特的性格。隶书,婉约而柔美;楷书,刚毅而富有个性;行书,灵活随意而不失个性;草书,自由洒脱,变化多样。手写汉字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表现,透过你所写的汉字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很怀念曾经的手写时代,看到富有个性、灵动自然的手写汉字,就好像看见了某个老朋友一般亲切温暖,“字如其人”是多么形象精辟的概括啊。只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覆盖,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逐渐减少,我们捧读书信、“见字如面”、仿佛与朋友促膝交谈的愉悦也一天天远去了。
如今,用笔书写汉字的习惯也在慢慢改变。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电子时代,电脑、网络、数码产品的使用是一个不可逆的潮流。大量打印文稿、印刷文本的出现,手写汉字能力的退化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身上都有体现,出现“提笔忘字”、书写“龙飞凤舞”甚至“张牙舞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能够准确规范地认读、书写汉字,我想这也是全国上下举行、推广各种形式的汉字听写活动的主要目吧。
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汉字,热爱汉字、传承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