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阿拉善右旗旅游 > 图说阿右旗

蒙古族祭火

祭灶(火)是一项在蒙古族民间影响很大、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民族的祭灶、祭火习俗由来已久。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他们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同时,也是赐予人们一切幸福和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由此也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

  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旧时,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皇亲贵族则在腊月二十四。

  阿拉善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乌布醋(羊胸叉)、白食(奶食品)、糖、葡萄干、红枣、酒、丝绸等供品。通常在煮好的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哈达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便可等到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干牛粪,将灶火点燃,女主人双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之后,人们会将切好的油饼与煮好的古日古勒代(灌肥肠)等参在一起与奶茶、奶酪和黄油等一起享用。

  因为地域广阔,蒙古族祭灶仅阿拉善右旗范围内就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缠绕乌布醋(羊胸叉)时,有些人家会用白色棉线,有些人家会用驼毛线,还有一些人家会用五彩线等。这些差异体现了阿拉善右旗的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右旗文化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