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守望相助建家园 典型事迹】花开边疆大漠绽芬芳民族团结事业谱新篇

阿拉善右旗始建于1961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现辖7个苏木镇、40个嘎查,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有蒙、汉、回、藏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33%。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阿右旗旗委、政府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全旗上下守望相助、团结拼搏,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保持民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成立了由旗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宣传、统战等40多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创建目标、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以蒙汉两种文字形式印发至全旗各苏木镇、各部门。旗委、政府不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及时总结全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制定了《阿右旗协调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在全旗各苏木镇、嘎查(社区)确定56名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有效杜绝了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事件发生。在旗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按少数民族人口每人5元标准优先安排落实民族工作经费,苏木镇和嘎查(社区)联络员补助资金分别达到1500元/年和2000元/年。

二、广泛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苏木镇、进社区(嘎查)、进学校、进企业、进寺庙、进部队“七进”模式。坚持把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苏木镇、旗直各部门全部配备专(兼)职翻译人员,重要文件均以蒙汉两种文字印发。目前,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率、准确率分别达99%和98%以上。积极选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截至2018年,全旗累计举办了13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先后对83个模范集体和153名模范个人进行表彰。阿右旗在2013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2014年荣获“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荣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称号。

三、坚持谋发展与促和谐相并重,在加快特色化旗域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使沙产业、草产业、驼产业等成为促进民族区域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2011年,阿右旗荣获“中国特色沙产业发展示范旗”称号。以“做亮骆驼文化品牌、打造独具大漠特色的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让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2018年全旗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和48.6%。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民族工作理念,201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和9.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和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5.3:33.2:51.5演进为14.4:35.3:50.3。

四、牢固树立为民利民思想理念,搭建联系服务群众桥梁和纽带

坚持将全旗70%以上的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十三五”以来,集中为民办实事40件。建立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安居、低保“六大民生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806元和每人每年7480元,企业退休(职)人员、项目区农牧民、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分别达到2360元、1710元和395元。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率先实行了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学费教育政策。将全旗127名佛教教职人员全部纳入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范畴。全旗各类招聘考试中,实行对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考生在笔试成绩加权后加2.5分的政策。在全区首创了农牧民住房贷款政策,建成了廉租房、游牧民定居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阿拉善右旗“三个结合”主要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进行推广。

五、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认真落实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奖补等项目。近年来,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5000多人,全旗76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到20%—25%。“水困行难”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丹吉林镇新水源地供水工程,全旗80%以上人口喝上了优质矿泉水,告别了喝高氟水、苦咸水、不安全水的历史。巴丹吉林通勤机场建成通航,实现了全旗各族群众的“航空梦想”。G307线巴孟雅一级公路、金阿二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实现了“北开南联”立体交通体系。紧紧围绕彰显文化、突出特色等重点,实施了巴丹吉林镇道路升级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建设,中心城镇形成了蒙元、中式、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特色风格。2016年,巴丹吉林镇获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六、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

传承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搜集整理出蒙古族长调、喀尔喀蒙古族服饰等几十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定期组织开展沙画、沙嘎等各类民族文化手工制作展览活动,2008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沙嘎文化之乡”。全旗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1项、9项、24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非遗传承人分别为1人、15人、98人;始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了沙嘎文化广场、夏力宾文化广场以及特色文化街区,连续11年举办国际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并被评为“中国最负国际盛名的主题旅游节庆活动”。承办的全区首届万峰骆驼文化节创造了555峰骆驼同时参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原创实景剧演出《巴丹吉林之夜》、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深受各族干部群众喜爱和区内外好评,进一步搭建了各族干部群众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凝聚起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拉善右旗旗委、政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期望,秉承民族团结进步优良传统,以更加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作风,同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旗域经济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编辑: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宗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