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生态文明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论证暨项目启动会在阿拉善右旗举行

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论证暨项目启动会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举行。自治区科技厅社发处项目主管李孔燕,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副盟长秦艳出席并讲话,阿拉善右旗委书记杨海致辞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柱芳,阿拉善右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草局局长付元年出席会议,副旗长图布新主持会议。


会上,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项目负责人司建华围绕“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项目实施方案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读,项目专家组成员分别就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安全状况及其风险评估、湖泊群及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退化植被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面向生态的防风固沙技术集成及示范、脆弱环境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示范、脆弱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及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等六个课题进行论证研讨。项目成果将以新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方案、软件平台、技术专利、政策建议等形式应用于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的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


据悉,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项目总投资700万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内蒙古阿拉善盟科技局、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站、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雅布赖管理站、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草原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和课题参与单位进行系统攻关。该项目的实施对正确评价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安全状况,解读沙漠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形成过程,推进集成沙漠退化植被修复技术、面向生态的防风固沙技术等技术体系,加快研发沙漠脆弱环境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推进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近年来,阿右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也是资源”的发展理念,把保护好巴丹吉林沙漠这一珍贵自然遗产作为重要使命,先后与中科院寒旱所、兰州大学草科院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聚集地,成功举办了首届巴丹吉林沙漠与生态国际论坛,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签订了《沙漠研究战略合作协议》。同时,通过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禁牧政策、划区轮牧等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保持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原生态和自然美。2019年3月,巴丹吉林沙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此次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认识巴丹吉林、保护巴丹吉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对助推巴丹吉林沙漠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参加启动会。

会后,与会科研院所专家将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周边进行野外考察。

编辑:
信息来源:旗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