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阿右旗 > 民俗文化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的历史由来源远流长。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搏克)。

赛马是现代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娱乐活动,是衡量草原上蒙古族男子有无本领的重要标志。赛马项目包括:1)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2)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3)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阿拉善右旗的那达慕大会上除了进行传统的男子三艺外,还增添了赛驼、电影、乌兰牧骑演出等内容。同时举行商贸洽谈、物流交流、旅游观光,给阿拉善右旗的发展带来了推动作用。

1984年那达慕大会为自阿拉善右旗建旗以来的首届那达慕大会。这届那达慕大会最大的亮点是漂亮骆驼评比。到2005年那达慕大会的时候,除了进行传统的男子三艺以外,增添了漂亮骆驼评比、漂亮马评比、蒙古包装饰评比等新的项目,为那达慕大会增添了新的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生巴图)

赛  马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马伴随着它的主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除了生产、生活外,主人还要驾马从事文体娱乐活动,久而久之,赛马就在草原上风行起来,成了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直至今日,赛马是“那达慕”大会、祭“敖包”会、祭“寺庙”时不可缺少的竞赛项目之一,它不仅增强了牧民的体质,而且体现了牧民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品质。

赛马项目主要分快马赛和走马赛两项,下面我浅谈赛马前的准备工作。

蒙古族根据家乡的天气草场情况,赛马前一个月开始“调马”,“调马”是一个细致的活儿,需要很高的技巧,“调马”时把马从早晨拴到傍晚,同时每天骑跑,让马出汗,嘶鸣为止,注意的是拴马时必须是逆风拴马。食量大的马要在比赛开始的前一夜,戴镲子进食2—5小时,到黎民时饮水,然后拴起来,准备上赛场。

我们阿拉善右旗牧民从5月中旬开始“调马”参加祭“敖包”会赛马,金秋8月又开始“调马”参加苏木镇、旗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丰富比赛内容,发扬蒙古民族传统文化。

阿拉善右旗那达慕大会历史上,参赛的马最多的是1984年8月29日举办的全旗那达慕大会,本次比赛中100多匹马聚集,86匹好马参赛;2008年举办的全旗农牧民那达慕大会上80多匹马参加比赛。(阿拉腾敖其尔)

都 古 儿

“都古儿”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放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放牧工具。

“都古儿”长一米,中间有盘,一头用皮系“扣子”另一头儿比有“扣子”的这一头儿长30厘米的(约一扎)。

牧民放牧时多的使用“都古儿”,让出群的羊归群节省人力的放牧工具,现一般不使用,而主要成了“那达慕”大会祭祀“敖包”会时竞赛项目之一。

搏  克

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蒙语叫“搏克”。每当那达慕盛会召开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一项运动。谁若能在群雄角逐中夺魁,就格外受到尊敬。摔跤手是牧民心目中的英雄。

摔跤运动在蒙古草原有悠久的历史。西安客省庄出土的两件匈奴铜牌,图案中间是两个力士在摔跤,为我们提供了蒙古式摔跤起源的重要资料,铜牌上的力士都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左边的人用右手按住对方的腰,左手紧抓对方的后跨;右边的人分别用两手抱住对方的腰和腿,双方相持不下,都想奋力摔倒对方。从铜牌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来看。属于汉初匈奴的遗物;而从摔跤的图象所呈现的架式上看,大致与今天的蒙古式跤跤法同源。铜牌的整个图案以树、马为依托,显然是描绘两人骑马游于野外,下马摔跤的场面。可见,那时的匈奴人摔跤已经相当普遍。

元代之前的蒙古族摔跤活动,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用以锻炼力量、技巧,并通过摔跤来选拔擢升力士。

元朝建立以后,由于大规模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国内出现了安定局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会娱乐成分也就愈来愈多。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的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参加蒙古式摔跤的人数是8、16、32、64、128、256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成,上面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等字样。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一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这是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而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

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

比赛开始前,摔跤双方互相致意并向观众致敬后,开始较量。

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

蒙古式摔跤以技巧取胜,大体分踢、绊、缠,挑、勾等30余种、30O多个动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

凡取胜者,到裁判台双手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子、奶茶等,然后边跑边撒向围观的人群,让大家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有不少摔跤世家,名扬中外的摔跤手也层出不穷。最有成就、最具盛名和威望的摔跤手被授予“达尔罕博克”称号,这是摔跤手终身的光荣,只有年老而不能继续争雄跤坛的摔跤手才会获此称号。“达尔罕博克”一般担当各级那达慕摔跤比赛中的裁判员或教练员,甘愿把自己摔跤的战术和技巧传授给下一代。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蒙古名称“博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现还没有女子博克比赛,这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青睐。女子博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观众;为那达慕大会编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博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给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博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2007年我旗举办了第十一届西部邻近盟市旗县搏克协作赛,来此八个盟市旗县的120余名男女搏克手参加了比赛。我旗代表队荣获男女团体和个人冠军。2008年我旗以“迎奥运”为主题举办了蒙古搏克冠军争霸赛。(特木尔)

乘马射箭

阿拉善乘马射箭是一项独具阿拉善地区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乘马射箭也称'骑射'。骑射是蒙古族狩猎和作战之必需,从历史上看,成吉思汗借助于弓马骑射之长,统一蒙古各部落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即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明清以来,骑射在其狩猎和护身防敌中仍起重要的作用。

据《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载,卫拉特的军队,每逢喜庆集会,都要进行射箭比赛。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元太祖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额尔克济农和罗理率和硕特一部迁居阿拉善后,保持和发扬了风格独特的乘马射箭传统,并被列为阿拉善“乌日斯”好汉三艺之一。从此,在阿拉善地区十分流行乘马射箭活动,每逢寺庙香会、敖包祭祀和大小型“乌日斯”会上都有乘马射箭比赛项目,人们都积极涌跃地参加。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为立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其中,阿拉善乘马射箭比赛的场面最为壮观,首先需要选择较为平坦宽阔的平地,修筑马道。挖成长约60—100米,宽1.5—2米,深及马蹬(约0.6米—0.8米)的直沟,在全线段设三个箭靶,左边两个、右边一个,靶与靶间隔约25米左右。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在比赛时,运动员骑马背弓,把箭插在背后的箭袋里或腰带上,到起跑线,裁判员发令后,运动员催马驰进跑道,将扯手拴在马的鞍鞒上,同时开始左手取弓,右手抽箭,拾箭发射,每中一靶,擂鼓一通,三通鼓响,即为第一射手。优秀的射手乐于当众表演或展示自己的技艺,表现出敏锐的判断力,高超的技艺,以及身体和精神上的勇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善乘马射箭已成为蒙古民族游艺体育活动,不断流传并影响到其他民族的参与。乘马射箭活动体现了阿拉善蒙古民族勤劳、勇敢、敏锐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正是“阿拉善精神”,它为阿拉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蒙古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其中,乘马射箭活动是阿拉善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已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孟和达来)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