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阿右旗 > 人文历史

历史人物

许玉科


     阿右旗已故著名书法家许玉科,祖籍甘肃民勤,别署漠人、漠翁、白草堂主。曾任阿拉善右旗常委、宣传部长、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阿拉善盟书协名誉主席。


     自幼酷爱书法,半生探索,临池不辍。墨缘唐法,笔追汉魏,于汉隶、二王行草用工尤深。曾求教于康庄、高延青等诸贤,年近古稀,负笈京华,师承刘文华、吴善璋等大家,使书作渐入佳境。近年来,于古代碑贴、名家墨迹、博观约取,融会贯通,终自成风格,且个、各体具能。曾多次在区内外举办个人书展,多幅作品入选国内专业展览,并屡次获奖,作品已被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博物馆、文史观收藏。2007年出版《许玉科书法集》。


赞德来


     赞德来 1953年1月出生于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苏木一牧人家庭,1975年2月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多年从事政府工作,先后任阿拉善左旗旗委办公室秘书、翻译等专业职务,1983年任阿拉善左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86年任阿拉善盟文学艺术联合会筹备组副组长,1989年任阿拉善报社副社长,后1993年阿拉善盟委组织部副部长和阿拉善盟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至今


     他具有副编审的职称,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功底。现任中国作协会员、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书法协常务理事。1999年出版小说集《神胡杨》,2004年出版发行诗歌集《心灵的神灯》。


     他以上个世纪70时年代牧区生活为铺垫展开的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于国家,自治区和盟内各专业报刊杂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构思、流畅生动的生活语句氛围勾画了以阿拉善地区为典型场景的一个个生动画面,突出的思考了生命、生态环境和牧人的生活,用宏伟的哲理和艺术手法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生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博得广泛的好评。他的诗歌《神胡杨》获得《花的原野》杂志优秀小说奖,《家乡蔚蓝色的山峦》(诗歌)获得自治区文学作品最高奖项“苏龙嘎”奖。他的小说和诗歌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教科书同时内蒙古以及新疆地区的中小学教科书也把他的几篇诗歌和小说选入教科书。


     他还在业余时间对拉善地区的人才开发以及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多篇。同时,赞德来先生爱好蒙语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区内外书法展览并获得奖项。


阿拉坦其其格


     阿拉坦其其格,女,蒙古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独唱演员,著名歌唱家。中国声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特聘为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3年参加工作,参加过国内外各类演唱比赛,并获得很多奖项。1982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获民族唱法一等奖。1993年7月,参加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国际蒙古族长调歌曲比赛,荣获金奖。2000年7月,随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第一届 “奥林匹克”合唱大赛,由她担任主要领唱的合唱歌曲荣获三项金奖。2002年10月,随内蒙古青年合唱团赴韩国釜山参加第二届“奥林匹克”合唱大赛由她担任主要领唱的合唱歌曲荣获三项金奖等。


     她参加了许多专辑的录制,如《黄骠马》、《察哈尔八旗》、《婚礼》、《草原上的歌》、《一、二》、《草原情歌》、《骏马》、《草原歌声》等等。个人演唱专辑有《梦中的戈壁》、《金色圣山》、《母亲的爱》。近年来她录制了许多个人专辑,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巴德玛


     鲁·巴德玛1940年3月出生在阿拉善,她的父亲鲁布胜东德布是一位藏族活佛,家里兄弟姐妹共有8个,个个能歌善舞,这显然是家族基因在起作用,因为巴德玛的太姥米代、姥姥陶格图格、母亲乌尼尔都是著名的蒙古族民间歌手。她从7岁开始学唱民歌,很快学会了蒙古族长、短调民间歌曲300多首。巴德玛不仅爱唱歌,而且很喜欢马头琴,9岁那年,她拜民间艺人加拉杜为师学习拉马头琴。随着岁月的增长,巴德玛的歌越唱越有特色,经常参加苏木、嘎查和牧民家中举办的民族风情宴会,歌声中浓厚的感情和独特的风格让她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民间歌手。


     在十年“文革”中,当年的民歌手都成了“牛鬼蛇神”,长调则被当成了“毒草”,巴德玛从此沉默了13年。直到1979年,她代表甘肃省额济纳旗参加内蒙古民歌会时获得一等奖,从此巴德玛的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她的代表性曲目有:《白灰马》、《枣红色的赤兔马》、《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宽阔的额济勒哉》、《北京喇嘛》、《查干套海家乡》等;个人专题片《牧驼人》、《心籁》等,在各级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参加自治区、盟民歌大赛和各类广播电视文艺晚会并获得多项荣誉,还曾赴日本等国家演出; 2003年8月当选为阿拉善盟民歌协会主席。 2004年8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西省晋中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对中国民族艺术保护与传承做出突出贡献者”称号,并成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聘民间歌手;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因其多年来在继承发展和研究内蒙古长调民歌方面做出的成绩而联合授予她突出贡献奖;2007年9月成立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授予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新中国第一代杰出蒙古族长调歌唱家“达尔罕道钦”(长调歌王)荣誉称号,巴德玛也是其中的一位。由于她曾经参与了1249首阿拉善长调、短调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并编撰出版了《阿拉善民歌集成》。长期以来,她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抢救整理和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工作,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阿日布杰


     阿日布杰,蒙古族 ,阿拉善右旗人,男中音歌唱家、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


     1959年起先后在中国内蒙古军区文工团、中央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基建工程兵文工团和武警总部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歌队队长和声乐指导等职。1996年、1997年、1999年分别在中国内蒙古、北京和蒙古国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的代表作品有《嘎达梅林》、《我的快骏马》、《雕花的马鞍》等。录制发行过《思念家乡》、《草原颂》等录音带专辑和《我的快骏马》、《吉祥草原》等CD专辑。其中《吉祥草原》演唱专辑于2008年7月获文化部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曾任军旅之声合唱团、北京草原恋合唱团、北京老教授合唱团等合唱团指挥。现为北京牧人合唱团指挥。曾经排练、指挥过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合唱晚会、中国首都北京大学生万人合唱《黄河大合唱》和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的首都各类合唱比赛。在中国合唱协会“京华之声”、中国合唱联盟合唱比赛、世界汉语合唱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2008年5月由阿日布杰主编的《内蒙古合唱金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阿旺丹德尔


     阿旺丹德尔(1759——1840年),原籍阿拉善左旗巴彦诺尔公苏木,是一位精通蒙、藏文及古梵文的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蒙藏语法大师、辞学家、翻译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等美誉,是阿拉善建旗三百多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


     阿旺丹德尔1759年(乾隆23年)出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巴彦诺日公巴格(关于其出生年又有1758年出生之说),是牧民出身的叶赫辉特氏卫宗宰桑伊乃之次子。7岁时出家为僧,在定远营延福寺学习经文,18岁时(1777年)赴藏修习深造,在西藏名刹哲蚌寺继续攻读佛经,苦读24载,洞悉五明学(五明为以语言文字为主的声明;以工艺、技术、历算为主的工巧明;以医学为主的医方明;以思辩规则学为主的因明;以及专以阐明佛教自宗之学的内明),以超全的学识和优异的成绩领先于全藏佛理大统考、大答辩,技压群雄,一鸣惊人,被授予拉萨经学院制中的最高学衔——拉隆巴学位(相当于博士)。


     1800年返回故乡,在延福寺任朝克沁大经堂的掌堂师。1803年旗王爷旺沁班巴尔封其为卓尔济(法主之意),同年派往福因寺(北寺),成为福因寺的第一个拉隆巴,也是阿拉善历史上的第一个拉隆巴。


     阿旺丹德尔精通蒙古文和藏文,擅长宗教哲学,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蒙古语文语法著作《详解蒙文文法通讲》(蒙语称《贺楞其木格,1828年69岁时著》)、《知者语饰——藏文字词概述》、训诫哲理长诗《人道喜宴》(又名《人伦必修》,道光十年即1830年71岁时著)、藏蒙大词典《详解月光辞典》(又称《浩月辉映词典》,1838年79岁高龄著,由北京松竹寺木刻出版)、《千日光明词典》(道光18年木刻出版)等。阿旺丹德尔一生用蒙、藏两种文字著述40余篇著作,大部分由塔尔寺印经院于清朝末年木刻出版,书名为《阿旺丹德尔拉隆巴全集》,收录了他的哲学著作14篇,文学著作13篇,语言文学著作9篇,共计36篇约20余万字。


     阿旺丹德尔不仅仅是一名精通佛学理论和宗教哲学的高僧,他还是一位致力于蒙藏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先驱,他对于蒙藏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和积极作用是举世公认的。前苏联学者叶·符拉基米尔佐夫和蒙古国大文豪、大学者策·达木丁苏荣等都曾有过极高的评价。国际蒙藏语言文学艺术界公认他是一位高于全印度和西藏任何一名班第达(哲人学者之意,只有精通五明学的高僧才有资格获此称号)的大译师、学者,是一位宗教哲学家、蒙藏大语法家、文学理论家和杰出的诗人。策·达木丁苏荣还撰著题为《阿拉善阿旺丹德尔拉隆巴》的学术论文,全面地评价过他。另有很多国际国内学者专门以阿旺丹德尔生平及其著作为命题开展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阿拉善盟1999年编辑出版了《阿旺丹德尔研究论文集》(为阿旺丹德尔研究丛书之一,由盟政协朝格图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国内外31名学者的阿旺丹德尔专题研究论文。学者们认为,阿旺丹德尔主张以世道治理社会,以人道治理民众,专心研究当时的社会人情世故及民族语言文学。他的著作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辞学、箴言、评论、翻译和古籍诠释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阿旺丹德尔于1840年12月3日(道光20年)在北寺(福因寺)圆寂,享年81岁。


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1683年生于藏南地区。其之父扎西丹增,原居错那宗。其母为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


     1697年被藏王第巴·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是年九月,自藏南迎至拉萨,剃发受戒,法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不久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喇嘛黄教派的领袖


     仓央嘉措担任六世达赖喇嘛之时,正处西藏风云变幻之际,当时和硕特部拉藏汗监护西藏,而藏王第巴桑结嘉措又不甘心被人控制,于是买通内侍,下毒谋害拉藏汗,结果被发觉,使双方已有的矛盾激化。1705年藏军和蒙古军爆发战争。藏军失败,桑结嘉措被执处死。仓央嘉措也因行为不羁,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诏执献京师”。1706年仓央嘉措在解送北京中遁去,(关于仓央嘉措的下落,史籍有多种记载,恕不一一介绍,这里以《秘传》记载为据)此后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地。


     1716年仓央嘉措由青海流落阿拉善,来到阿左旗厢根达赖苏木匝卜苏尔沃苏地方台吉(贵族)班子尔扎布家,收其子阿旺伦珠达吉为徒,并结识阿拉善第二任旗王阿宝,与其结成施主关系。1717年随阿宝王妃到北京游览名胜,朝拜佛教圣地。之后返回阿拉善。仓央嘉措定居阿拉善以后,隐匿身份,使用化名,在阿拉善广收僧徒,建造寺庙,弘扬佛法,为喇嘛黄教派在阿拉善地区的传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746年64岁的仓央嘉措在阿左旗沙漠中的承庆寺(门吉楞)附近圆寂。按照仓央嘉措生前的遗愿,阿旺伦珠达吉在贺兰山中建立南寺,将仓央嘉措的肉身放置寺中的镀金塔内,可惜“文革”中被毁。仓央嘉措青年时代向往自由和爱情,晚间经常出没于街巷闾尾,留下许多风流艳事,为表达他对自由婚姻的渴望和对宗教的叛逆,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被称为“仓央嘉措情歌”,这些诗歌几百年来,在西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是藏族文学中的瑰宝。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