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阿右旗 > 民俗文化

民间棋牌文化

一、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同出一源。关于它的历史,一般认为由古印度的四人棋戏 “却图郎卡”演变而来,据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棋于公元7世纪传入阿拉伯,改定新名为“沙特拉滋”。此棋传入蒙古草原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从古代波斯传入蒙古地区,并逐步改进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棋类,在蒙古民间广泛流行起来,如今蒙古象棋里已看不到“沙特拉滋”的影印。事实上蒙古象棋传入蒙古地区要比传入欧洲早二百年。古时北方游牧民族杂居,回鹘(维吾尔)民族当时也游牧在蒙古大草原,他们也吸纳了蒙古象棋,如今维吾尔族中蒙古象棋高手很多。蒙古象棋不仅是一种精巧的民族工艺制品,更是一种才能和智慧的象征。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样的,都是由黑白相间的八八六十四个方格组成,棋数也一样,走法也大体一致。蒙古象棋蒙语称“喜塔尔”,由诺颜(王)、波日斯(哈昙)(后)、哈萨嘎(车)、马、骆驼(象)、厚乌(儿子)(卒)组成。


  蒙古象棋在各种集会上设为比赛项目由来已久。我旗早在1984年那达慕会上就设有蒙古象棋成年组和少年组的比赛。之后,我旗体校也一度举办过假期蒙古象棋培训和比赛。我旗夏盖那达慕会上也有学生用羊踝骨和羊蹄子的小骨等制作了别有特色的蒙古象棋。如今,会制作蒙古象棋的民间艺人很少,急需挖掘整理和抢救。


二、沙嘎(羊拐)那达慕

  沙嘎(又称夏盖)是绵羊、山羊、骆驼、牛、青羊、黄羊等动物的四方形小踝骨。蒙古族祖先很早就开始把羊的沙嘎保存起来,寓意就是纪念被杀戮的该动物。后来就用沙嘎进行占卜算卦并做多种游戏来玩。游戏用的夏盖分六面,宽凸面叫“浩尼”、宽凹面叫“亚马”、窄凸面叫“茅日”、窄凹面叫“乌可日”或“额勒吉格”、正立叫“温古”或“胡恩”、倒立面叫“通古”或“特莫”。


  蒙古人很早就有用沙嘎占卜算卦的习俗,用四只沙嘎来进行卦卜。过去,蒙古人在宴会上不易猜拳,就制定规则用四只沙嘎来游戏进行猜拳饮酒。传统的沙嘎游戏有很多,如“拾沙嘎”、“接马儿”、“打沙嘎”、在冰面上“打远沙嘎”、“赛马”、“沙嘎链”、“积分赛”、“找沙嘎”、“砌金蛙”等多种游戏。现在,这种传统的游戏基本被遗忘,急需发扬继承。

  阿右旗有着深厚的沙嘎文化资源。现在人们用沙嘎做很多种民族工艺品,把沙嘎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沙嘎游戏技艺近年来在以朝格宝音夫妇为首的众多有识之士的提倡和保护下,得到了有效恢复,2008年阿拉善右旗又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为“沙嘎文化艺术之乡”,这就使沙嘎游戏技艺活动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三、尚布拉锁

  “尚布拉锁”是将九个圆环连环串在九根木柱上,用铁片宽松地固定在一根较为粗长的铁索上组成的考验智力的一种游戏。该游戏是受到提包拉链的启蒙而发明的。“尚布拉锁”是一种开动脑筋的智力游戏,难度很大。参与游戏者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穿解来历经“磨难”,共做341个动作后才能把它串起来或解开,谁先解开或者再串起来便是胜者。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王爷让一个犯死罪的囚徒用八十一个钥匙在一刻钟内开启九个锁子,若能在规定时限内开锁成功,便免其死罪。后来就流传开了“尚布拉锁”的游戏。


四、地狱锁

  地狱锁是羊的椎骨和夏盖组成。把细线两头穿过椎骨的间隙,然后弯过来穿越线的圆头,把细骨拴住,然后把打洞的夏盖穿在线的一头,两个线头固定在椎骨的两头。游戏时把夏盖骨移到椎骨的另一头,然后又复原位。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开启地狱锁,不会被下地狱”。所以,老年人常常移动地狱锁来考验孩子的智慧。


五、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在游牧、狩猎生活实践中独创的别具特色的传统游戏,历史悠久。鹿棋又称为布嘎吉日格、困鹿棋或牧羊人的棋。


1.朱日嘎代那达慕

 该游戏是专设的棋盘上各用三个棋子对弈。在大“田”字画上两条对角线就成为该棋盘了。执棋双方把各自的三个棋子摆在两边的三个交叉点上,执白棋一方先走,不能食棋子,各自的三个棋子移动之后,其中一方的棋子最先又摆成一条线便是赢者。


2.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棋艺游戏种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传统的鹿棋由24只“狗”和两只“鹿”组成,一般用坚硬的木头雕刻,棋盘由16个小正方形和两边的“山”组成。一边的“山”是菱形,中间有十字,叫做“muu horoo”, 另一边的“山”是三角形,中间也有十字,叫做“sain horoo”。它对着棋盘中间的线条。再把主棋盘上各画三道对角线,这样就是棋盘了。两只“鹿”摆在两边“山”口,八只“狗”摆放在主棋盘中央的四个小方块的周围交叉点上,执“鹿”的一方先走。“狗”围攻“鹿”的规则是“鹿”跳过一只“狗”,落在空白点便可吃,直线斜线都可跳,但不能在拐弯处跳跃。不吃“狗”的时候一次只能走一步,不能越过两只“狗”跳。执“狗”一方把手中的十六只“狗”一一摆放之后才可移动棋盘中的“狗”。在游戏中,如果“狗”已经无力困住“鹿”,执“鹿”的一方为赢,如果“狗”把两只“鹿”的道路都封死,执“狗”的一方为胜。一般情况下,八只“狗”被吃掉就困不住“鹿”了。


3.恰娃嘎布其

 过去,雅布赖巴嘎曾有过四个鹿棋盘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八座“山”的大鹿棋盘,藏语称“恰娃嘎布其(希巴嘎布础)”,蒙语译称“四头鹿”。这个游戏要用96只“狗”和8只“鹿”对峙,双方你死我活地争夺地盘以控制对方道路。胜负和鹿棋一样,如果“狗”已经无力困住“鹿”,执“鹿”的一方为赢,如果“狗”把八只“鹿”的道路都封死,执“狗”的一方为胜。这种游戏现在流传下来的极少,会玩耍的人几乎没有了。听说阿右旗有位八十高龄的满加老人会玩此棋。

上述三种游戏,相互是有关联的,四个朱日嘎代那达慕组成一个鹿棋,四个鹿棋组成一个恰娃嘎布其。


六、吉日格

  “灌三碗水”的吉日格是两个人玩耍的一种游戏。每人三个棋子,摆在棋盘上。先移动“碗”以外的任意一个棋子,然后轮流移动,最后把一方的三个棋子都逼进“碗”里,叫做“灌三碗水”。这样,“喝”“三碗水”的一方为负。


七、驱赶牛犊

  这种游戏是从哈尔哈部流传到阿拉善的有些寺庙里,小喇嘛们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该游戏的执棋一方拿“两个人”,另一方拿“一头牛犊”。执“一头牛犊”的一方先走,棋的摆设有时牛犊也可以在下方。“两个人”把“一头牛犊”从棋盘的开头驱赶到池塘,执“两个人”的一方为胜;如果“一头牛犊”倒跑回起点,则执“一头牛犊”的一方为胜。所以玩该棋的时候,“两个人”要设法把守住“一头牛犊”的回头路;“一头牛犊”则设法返回去。


八、诺日布牌

  诺日布牌是佛教传入到蒙古地区之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棋牌游戏。诺日布牌就是十二属相牌,它具有民族特色,是蒙古族古老的棋牌游戏之一。它是由布尔罕(佛)、豪尔劳(法轮)、僧格(狮子)或者乌力吉乌塔素等三大力士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牌组成,每样四张牌,把各自的图形刻在小四方木板上,合计60张牌。雕刻诺日布牌的木材必须是不易裂缝的细丝木材,我们阿拉善地区就有这种材质的灌木,叫做霸王。诺日布牌是流传于蒙古民族民间的一种精美的民族工艺品。诺日布牌的雕刻工艺十分精美,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诺日布牌的游戏规则是按人数把棋牌分成若干小叠,开头人选择其中的任意一叠,接下来按顺序把牌拿完,开头人若手中有“鼠”,则把它放下来,这时它是最大的。其他人就跟上最“没用处”的牌。开头人把这些牌按人数叠在自己前面,叫做“盖房子”。接下来往下玩,若谁的牌大,谁先出牌。棋牌的大小顺序是布尔罕、豪尔劳、僧格或者乌力吉乌塔素、龙、蛇、 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最后,没盖上“房子”者为负,大家笑话他为“露宿野外”。


九、大六牌

  大六牌是蒙古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棋牌游戏。据说,它源自于汉族的骨牌游戏,渗透于蒙古生活和蒙古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棋牌。大六牌早先流行于王公贵族中,是一种赌博或娱乐的游戏,后来逐步在民间流传扩散。大六牌是一种长方形木牌,它是由硬质的细丝木雕刻而成,共计64张牌。每张牌上都刻有不同点数的点子,点数不一而牌名也不一。如:两个点子的叫“要子”、三个点子的叫“肖日3”、四个点子的叫“板凳4”、五个点子的叫“乌兰5”、六个点子的叫“其其格6”和“塔秀6”两种、七个点子的叫“哈马日7”和“哈日7”两种、八个点子的叫“哈日8” 和“恰巴干刺8”两种、九个点子的叫“乌兰9” 和“哈日9”两种、十个点子的叫“乌兰10” 和“其其格10”两种、十一个点子的叫“赛六”、十二个点子的叫“大六”。

   玩法是跟“花花子”牌一样,点数多为大,相同点数的,先出为大。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