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阿右旗 > 民俗文化

文物遗存

阿拉善右旗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浑厚、文物遗迹非常丰富的旗县。大量的文物遗迹表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频繁活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特别是秦汉至明清时期,阿拉善高原始终处于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频繁交锋;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不断交融;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不断碰闯的活跃地带。从草原到高山、从戈壁到大漠到处闪动着草原远古文明的星火;无处不有大漠先民留下的足音:

——文明遐迩的曼德拉山岩画群和雅布赖山脉的手印岩画用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讲述了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这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劳作、放牧狩猎、竞技征战、日月星辰、图腾崇拜、舞蹈祭祀的生动场面;

——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113个湖盆、盐沼周边到处都回荡着石器时代古人安逸生活的声音;

——横贯龙首山脉的列燧和界壕、纵穿雅布赖山脉的列燧雄伟壮观……城、障、关隘演绎着一段段连绵不绝的烽火记忆,印证了秦、汉时期在这里曾发生过的战火和狼烟;

——大漠古刹—巴丹吉林庙、高山圣殿—特布希庙……诉说着阿拉善右旗古老、神奇的传说。

阿拉善右旗是一个岩画比较丰富的地区,现已登记的岩画点达53处2万多组数十万个个体,巴丹吉林沙漠岩画是我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特别以地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境内的曼德拉山岩画群最具代表性,在18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4000余幅岩画,其密集程度在我国乃至世界实属罕见。曼德拉山岩画历史久远,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雕刻图案粗犷朴实而个性张扬,细腻柔滑;艺术表现手法古朴凝练,技艺精湛;题材丰富而想象宏丽,言情浓烈,意境深邃。宛如陈设于天地间的大型露天文化博物馆,雄伟地矗立在茫茫草原。这些刻绘或镌刻在岩石上的古代艺术画面,是人类最早艺术造型的滥觞。这部卷帙浩繁的无声史诗向世人传述新石器、青铜、北朝至唐代、西夏、元明清五个时期,6000多年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经济生活、部族习俗,完整记载了人类历史变革和社会文明沿袭,忠实再现作画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享有“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国际岩画执行主席阿拉蒂)”等美誉。

布布手印彩绘岩画、额勒森手印彩绘岩画距今约有3万年之久,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色彩图像,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它在制作方法、作画风格以及颜料调制等方面与法国加加(Gargas)洞穴,西班牙的埃尔·卡斯蒂洛(El Castillo)洞穴等西欧国家旧石器时代洞窟岩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我国第三大沙漠。在巴丹吉林沙漠沙漠腹地,有规则排列的巨大复合型沙丘连绵不绝,宛如海啸卷起的巨浪。沙山顶端,蜿蜒曲折、游如刀刃,沙壑纵横、沙壁如峭。最高沙峰——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峰,俗称“世界沙漠珠峰”。这里的湖泊有“沙漠千湖”的美称,这些湖泊千姿百态,风光迥异。湖边绿树成荫,花草斗艳,碟舞蜂鸣;湖中甘泉潺潺,碧波荡漾,鱼虾嬉戏;湖泊有的相链,有的沙水相映,有的水天相接,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被人美称为“漠中江南”。这里出土的石核、石叶、、石臼、石磨棒、石磨、石印、石器饰件、石斧、石矛,大量出土的各种夹沙陶片、彩陶片、泥制灰陶片、黑釉陶片、各种陶器等,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开始在这里生产生活。目前,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已发现史前文化遗址50余处,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细石器加工遗址就有3处。巴丹吉林沙漠是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据文物部门走访调查巴丹吉林沙漠境内还有近百处史前遗址遗存,有待文物工作者发掘。

战争对人类无疑是一种灾难,而烽火台、城障更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龙首山脉和雅布赖山脉是阿拉善右旗的两大主要山脉,高耸林立、地势险要,历史以来一直被视为边塞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分布着秦汉以来的近150座烽火台,百余公里的界壕、塞墙10余处城障、关隘。这些烽火台置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之地,四顾险绝、摇首相望;西起合黎山自西向东横贯龙首山脉,再起雅布赖镇,纵穿雅布赖山脉北上,由塔木素格布拉格回转迤题西进,直接居延塞;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大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与烽火台相伴的界壕、塞墙、城池、障址、关隘风格各异、绵延起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发挥着戍兵要塞的强大威力。

佛教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寺庙历来被佛教界称为信徒精神灵魂的圣地、祈祷幸福的殿堂。阿拉善右旗现有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5个,即:巴丹吉林庙、库热图庙、库日木图庙(阿规庙)、夏日嘎庙、阿拉腾特布希庙,目前,普查发现的古庙遗址18处。

最为出名的巴丹吉林庙是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苏敏吉林,是原阿拉善旗延福寺管辖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55年,这里常年香火缭绕、游客不断。1986年巴丹吉林庙被列为“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地方人民政府以法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树立了保护标志。 巴丹吉林庙建筑风格独特,是阿拉善右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寺庙,能在沙漠中建筑如此气势非凡的寺庙,实属罕见。巴丹吉林庙的建筑风格反映了沙漠建筑的特点。现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经殿建筑风格为四角形角楼,呈曲尺重楼歇山顶,庙室分为上下两层,呈楼阁式,经塔1座,现有喇嘛8人。

库热图庙(寺名:方等寺)位于阿拉腾敖包镇树贵境内,距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东北167.5公里。该寺庙建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取名呼热廷苏莫,系蒙古语;呼热廷,院落;苏莫,庙。因庙址南、西、北三面被沙漠所围,形成院墙,故名。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较大的寺庙建筑有两座,其中朝格沁多根(大经堂)有49间,满巴殿(医学殿)25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人民政府赐“方筹寺”匾额(藏语名达西坡勒吉林)。寺庙建筑雄伟,规模壮观。现有喇嘛18名。

库日木图庙(又称阿规庙,寺名宗乘寺)位于原雅布赖镇哈鲁乃境内,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主要经堂座落于雅布赖山崖中的石窟。目前本寺建筑面积有331.8平方米,经塔8座,现有16名喇嘛。

夏日嘎庙位于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套海嘎查境内,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我旗建筑最早的寺庙之一,现建筑面积792平方米,经塔8座,现有喇嘛31名。

特布希庙位于阿拉腾朝克苏木那仁布勒格嘎查东南30公里的特布希乌拉山顶东北2公里处。寺庙离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以西80公里处。该寺庙建于1938年,当时有名叫罗布桑丹碑多玛活佛,从拉萨带着盖有达赖喇嘛大印的文书来到阿拉善,在阿拉腾特布希山建庙。自1938年始建到1949年十年间该庙发展迅速,当时有五大殿堂,七个庙仓以及活佛舍院六处,普通僧侣宿舍六十多间,共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后来随着寺庙香火的日益兴旺,前来朝拜的群众日来增多,喇嘛僧侣人也增加到95名,并逐渐成名。

到目前,阿拉善右旗查明并收录入档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已达467处,成为阿拉善盟的文物大旗。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点有:古建筑162处(烽火台:126处,界壕:9处,古寺庙及古寺庙遗址:18处,城障:9处,);古文化遗址:135处(石器加工遗址  3处,驿站8处,其他124处);石窟寺及石刻:53处(岩画群53处、2万多组、数十万个个体);古墓葬:106处;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3处(贡湖都格阿拉善右旗旧旗址、阿拉腾敖包苏木旧址,阿拉腾敖包雷达连旧址),其中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单位的有“曼德拉山岩画群”、 “巴丹吉林庙”、“通沟石城”、“布布手印岩画”、“额勒森手印岩画”、“拜兴高勒汉代遗址”、“查干乔吉遗址”;已有4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被列为旗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林拜兴西夏障址遗址入编《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阿拉善右旗现有馆藏文物800余件套。2008年9月新建的“岩画、民俗文物展厅”落成并向公众开放,大量的精品实物和图片生动的展示了阿拉善右旗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段。展厅面积达600㎡,布展面积达464㎡,展出岩画、石器、陶器、瓷器和各种民俗文物等500余套件。

走进这广袤的秘境,到处都能感触到草原文化的气息、探索到草原文明的奥秘。(撰文、摄影:范荣南 张有里)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