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阿右旗 > 民俗文化

蒙古族风情

1961年阿拉善旗分设为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时,阿拉善部分蒙古族定居阿拉善右旗,现分布全旗。阿拉善右旗现共有近8000名蒙古族。其中,主要有阿拉善右硕特部和喀尔部等两部分,各占近百分之一半。这两部分蒙古族虽有风俗各异,但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大部分习俗相互吸收,趋于一致。因此,对阿拉善左旗和硕特蒙古族和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族相比来看也有独特的风格。

1、服饰

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男、女均穿蒙古袍,腰间系有腰带。男式蒙古袍多为蓝、黑、黄色;王公贵族多黑色;喇嘛均为红、黄色。女式蒙古袍多为绿、蓝色,坎肩为黑、蓝色。男女皆赤足穿长统毡制或皮制之靴子,谷称为“马鞋”。腰带上系以刀、筷、毛巾,旱烟杆及放鼻烟壶之花搭连等应用品。王公贵族有时依宫爵大小常穿宫服,其帽为顶戴,分红、蓝、白等色顶子,后插花翎。喇嘛诵经布法时,肩上加披黄布衬衫,头戴鸡冠式高帽。一般平民男子则戴狐皮、羔皮、毡帽等。女子头发梳两条长辫,外用发套包裹。结婚时戴有镶嵌珊瑚、金、银等珍贵珠宝的发套。本地区蒙古族也有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穿单褂,春秋穿夹袍或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长毛羔皮大衣。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逐步使用现代服装,只是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穿着民族服装。

2、饮食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日常食品以牛、羊肉、乳制品、炒米、面为主,炒米系将当地出产之糜米炒熟,随时用乳茶冲食。平时皆将生肉晒干,称“干肉”,可随时供食。牛、羊乳制成食品甚多,有奶、奶皮子、酪丹子、奶豆腐及酥油等,皆极富滋养。牛、羊肉视为珍品,有客来时始宰牛、羊招待,而以羊背子、烤全羊为招待贵客之盛宴。

奶茶主要成分是奶、砖茶等。煮奶茶之法是,先沸水一锅,将茶捣碎放入锅内,再加些盐,煮成后装于铜壶中,再加入牛、羊奶乳即成奶茶,其味甜美、营养丰富。

烤全羊是我们阿拉善地区普遍特有的具有浓郁传统的最大的一道菜肴,是待客中最高礼仪。烤全羊历史悠久,相传自清康熙年间,由阿拉善第一代王和罗理率部自新疆移居阿拉善时带来。后经第三代王罗布桑多尔济吸取北京烤鸭的烹饪特点,再经过200多年各名家的不断改进,形成今日阿拉善独特地方风味——烤全羊。烤全羊精选阿拉善戈壁草原绵羊作原料,此种羊个大、尾大、肥、肉质鲜嫩、精美、无腥膻味。经过屠宰、烫毛、整理、填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进行烘烤。烘烤采用特制的烤炉,炉高2米,内径2—3米,形状似蒙古包。选用当地特有的干梭梭为燃料,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黄中泛红、色如北京烤鸭、香味扑鼻、外酥脆适口、内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羊的吃法颇有讲究。先将烤好的全羊成卧姿盛放大盘内,头披哈达,口含青葱,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内、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端出由客人食用,食用时配以荷叶饼、小葱、面酱等,最后吃烤羊原汁调配的清淡适品的柳叶面。

羊背子,蒙古语称《乌叉》,亦称全羊。是将绵羊的尾巴部分、肋骨及后腿的肉取为一整块,头、蹄、五脏、羊脖子与其相连的两根小肋骨,先板上的脆骨均要去除,其余部分全部放入锅中煮熟,肋骨按照羊体原来的位置依次放至羊背下,用特制的木盆或铜盘端上,即可食用。食用羊背子时,讲究吸羊尾,将羊尾切成细长条后,由客人一口咽下,羊尾肥而不腻,有利于解酒消化。羊背子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在节目、婚宴、小孩剪额发时食用。一般客人或平时来人,煮羊的前腿和部分肋骨招待,称之为“哈”。

手抓肉一般为宴请客人时食用或者作为平时饭食。今羊肉吃法更多,有炸羊肉块、清炖、红烧、黄焖等。

烧驼峰是阿拉善的一道名贵菜。驼峰为骆驼身上最丰富营养的部位,为脂肪纤维状组织。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纯性脂肪,又不同于单一的肌肉纤维,因而制成菜肴后,口感爽脆、脆而不腻。烤驼峰采用剥好的鲜驼峰,先切成小方块用油炸再放各种佐料拌匀,在油中炒,装盘后色、香、味俱全,初食者只知味美,而不知为何物。

驼肉也是上等的食品,尤其是驼掌最名贵,也是阿拉善地区的一道特色名贵菜。骆驼蹄黄即驼蹄掌心鹅卵大小的两块纤维组织,因它是骆驼身上能活动的组织,因此,它肉质异常细腻而富有弹性,它似筋而比筋更柔软,它似驼峰而较驼峰更富纤维组织用它作的凉拌蹄黄清脆可口,滑爽鲜嫩,是不可多得的烹饪上品,可与熊掌相媲美。驼掌用文火慢炖,最后拌上青菜,清清白白、晶亮爽目、色味俱佳。驼掌菜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宫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驼掌”即为其中一珍。

奶制品有鲜奶、酸奶、酥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奶茶等品种,羊奶、牛奶、驼奶均可制作,奶食品是历来蒙古族平时食用的主要食品。阿拉善驼奶乳品也是地方性特产,它有丰富营养而解毒、抗癌、开胃等作用的康复食品。驼、牛、羊乳等奶挤完后用锅煮之,取其上面凝结的脂肪皮,余乳移置缸内,把取出的乳皮贮起来,称之“奶皮子”,可直接吃亦可用沸水冲食,味美香甜、营养价值高。

酥油:将鲜奶盛于木桶中使之发酵,用一木棒(下端钉一木板,略小于木桶)放入桶内,手持木棒不时地上下冲击,奶起泡后奶油分离,奶油渐渐浮于上层,即可取出,称之为“白油”。把白油炸制成“酥油”,蒙古族广称“黄油”。酥油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其它奶乳食品,味美香甜。

酸奶:将鲜奶盛于木桶中自然发酵,可直接饮食,也可对水喝之,是牧民的主要饮食之一。

奶酪:也称酪蛋子、酪旦子、酥酪,把做奶油之后的酸奶用锅熬煮后,置于日光下,蒸发水分或装袋内,用石块等挤压水分,使之成豆腐状,有的晒干后随时取食,为牧民主要食品之一。

奶酒:蒙语称“萨林阿日喀”,汉语又称之为“蒙古酒”。它是马、牛、羊奶用蒸馏法或发酵法制成奶酒。奶酒似清水,无色透明、味酸、微辣,含酒精量颇少,不善饮酒者,也可饮半斤至一斤不醉。能饮酒者常可饮三四斤不醉。奶酒是整个蒙古族悠久流传来的名贵饮食。其中马奶酒名贵,它有滋补强身,健胃补肾和治疗肺结核的功能。

3、居住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的住房,以前为便于游牧移动生活之故,皆就水草适宜地带搭设帐幕,其由来甚久,主要住蒙古包,车金格日(简易蒙古包)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房。蒙语称“蒙古勒格日”。主要由木制支架和围毡组成。支架分哈那“围壁”,乌尼(撑杆)、陶努(顶盖)三部分组成,折叠极为方便。陶努开有天窗,以便通光、透气。外壁用白色毛毡覆盖,以绳索固定在支架上。内壁设墙围布帘,普通选用线毯,毛毡或带有民族特色图案的花布。地下铺设地毯或毛毯。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多少决定,有4个、6个8个、12个,一般家庭用4个哈那,可居住6人左右。大的蒙古包用12个哈那50—60人。蒙古包食宿很方便。

车金格日是无哈那的简易蒙古包,由蒙古包的乌尼、陶努组成。一般在移牧过程中使用,其折叠、驮运比蒙古包更为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蒙古族牧民已定居,红砖大瓦的房舍已经普及,但蒙古包好有在民族大型节和文化旅游上仍然发挥它的优点。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识与否,全家老少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主人热情谦让客人入室入坐。取出鼻烟壶互换,举到鼻端闻鼻烟之后互还。彼此问好,首问身体好、家中老幼好,再问草场、牲畜好。礼毕,请客人坐,摆上油饼、炒米、稣油,奶酪、奶茶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献哈达,以表主人敬重之意,此礼节仍保留着。上奶茶,客人则用右手接过奶茶,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茶后,主人便给客人敬酒,客人用双手接过喝完后,要回敬主人。席间常用歌声伴酒,气氛十分热烈。客人告别时,全家相送,并相互道别。

4、婚礼

旧时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婚嫁礼节繁多。大致程序如下:

媒约——过去青年男、女问婚事由父母包办。结婚需得家长同意。初由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品哈达前往女家商谈,经媒妁之言而成者,定日子后男方父母亲自去商谈。

定亲——男方邀请4—8人多次携“哈达”、酒、茶,等礼物到女方家提亲,问安行礼后,说明来意。给女家中每人一份礼物,女婿拜各位亲长并敬酒,由女方摆羊背子招待。即经谈妥,来提亲人必须当日返回。男方家长请喇嘛择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双方开始迎娶准备。

迎娶——迎娶之日新郎与父母及娶亲之多人前往女家,一般娶亲所去人为单数,娶回新娘成双数,以图吉利。必须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时到女家,不能早,亦不能迟。女家闭门伴作不纳之状,男方门祠递哈萨克达,女方始开门迎众人入包。就坐后,女方献奶茶,新郎递哈达叩见岳父、岳母及亲戚。喝完茶后男方代表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说明来意并向女方亲朋敬酒,每人赠送一分礼物。双方各唱3支歌后,喝喜茶。女方以羊背子款待客人。此后唱歌、喝酒直到天亮。此时新娘避居另一蒙古包,由其姐妹或亲戚陪伴。

离家——翌晨,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后,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岳父、岳母送给礼物,女儿开始告别父母,唱《离别苦》、《辞行》等歌曲。迎亲的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歌声一落,新娘的兄长将新娘抱于马或骆驼上,送亲妇女亦上骑乘,承带陪嫁牲畜,绕蒙古包一周后,先在前策鞭疾行,此后新郎等人急出门追逐,驰至男家。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端出洁白的奶食品让客人品尝。

迎接新娘——新娘到达时,由男方的一个骑手拿着缠着红绸子的羊棒,到新娘队前,绕羊棒转一圈,这时女方的骑手来夺,男方骑手跑向新房,把羊棒从马脖子底下扔进新房的哈那里,以示吉祥。新郎、父母点燃新房的火后出门,在新房门前铺毡,让新郎、新娘握着羊棒两头,向东方三拜天地。

新房礼——未入新房前,新娘被拉展的彩帐遮住,亦如前佯作闭门不纳之状,要双方能说会道的人对词,经再三问答后始开门迎入新房。新娘拜见公婆及长老,敬酒献哈达。男方亦摆羊背子待客。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就算入洞房。次日清晨,嫂子请两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亲戚、朋友携带礼物到新房祝贺。新郎、新娘问安、敬酒并设宴摆羊背子款待众人,喝酒唱歌极为欢快。待新房宴席过后,客人返回设宴房后,女方主婚人当众宣读嫁妆书(记有陪嫁物品及牲畜),然后交给男方主婚人,交给新郎。然后每人满满吃一碗特做的“肉粥”,蒙语称“夏布尔布达”。吃过后,女方客人辞行,这时时父母送给每人一份礼物,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送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男方重新设宴待客,答谢亲朋好友,并送礼物。客散后,婚礼结束。女方家返回后,设宴致谢亲朋好友,送礼。

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青年男女婚姻自主,部分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如叩拜天地,一些繁琐的旧俗语逐渐减少,也有部分青年仍保持着浓浓的阿拉善民族特色,婚礼仪程仍按婚姻习俗进行,但逐步向简朴的方向发展。

5、节庆

春节  蒙古族称之为“白节”,蒙语“查干萨日”。节日前家家置备糖酒、各类奶食品和面食品,以待来访之客。节日期间,牧民穿着节日服饰,相约数十人携带白酒、哈达。骑马、骆驼走群访户,相互拜年。从初一开始设酒宴娱乐,摆羊背子。断断续续直到月底,此习俗保留至今。城镇居民春节习俗与汉族趋于一致。

那达慕  “那达慕”意为“娱乐”之意,为传统集会。多在草场好、牲畜肥壮之年的夏、秋季举行。解放后,全旗举办的那达慕加进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表演、成就展览等新的内容,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射箭、赛骆驼、摔跤等体育项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民生活富裕,个人举办的那达慕屡见不鲜。

敖包会  牧民在空旷的高地,堆积石块,作为祭天地的地方,称之为“敖包”。祭祀时下埋符咒,上置高杆,悬挂布幡。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四方牧民会集敖包,焚香叩拜,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祭毕举行传统的体育活动。祭敖包即是一种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敖包会被迫停止。70年代后期,逐步恢复。如今,不但保留传统项目,还增加赛歌、放电影、录像、物资交流等内容。

6、丧葬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丧葬仪式极简,最流行之葬法有二种,即野葬与火葬,多行火葬。凡是死者尸体先移至临时搭设房屋后请一、二名喇嘛一便念经,一便寻找合适的丧葬地方,并选一个丧葬方式。如果火葬把死者尸体送到预定地处,堆集柴木,上面放尸体进行火化,等尸体焚毁后,拣出剩骨,盛入小布包或小木箱,埋在土内。野葬时即脱去死者衣服,盛入白布袋,用驼、马等驮之,送到原定地处委弃即可,这样方式很少。

7、禁忌

阿拉善旗蒙古族讳忌较多。解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妇女迎接客人的时候须戴帽子和围头巾。向别人敬酒和接收别人的敬酒须扣好衣扣,放个袖口。媳妇在公婆、大伯和夫面前,不能随便坐,也不能呼唤他们的名字。子女也讳称父母的名字。兄长不能和弟媳开玩笑。媳妇在公公和大伯面前不能光着头,露着脚。守孝期间不问安、不问好。父母或兄长的忌日不向外借东西。儿子不能给父亲剃头。妇女忌讳乘骑儿驼、儿马。怀孕期间不能上敖包,不能在有佛爷和火的屋子里生产。小孩在3岁或5岁剪发,讳忌在双岁剪。人们不能从小孩的衣服上跨过。来客人或客人走后不能扔灰尘、垃圾,不能扫打毡土。家中有人外出,在尚未走远时,也不能在家打扫灰尘。家人在旅途中忌用棍打蒙古包的哈那。阉割牲畜和火之后的3日内,不能向别人或借给别人东西。盐、葱、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过手,否则会结仇.儿媳妇不许从佛前面过,以示对佛爷的尊重。举行婚礼时,被请来的喇嘛不能坐席吃宴。不请的喇嘛和寡妇不能参加婚礼。移居新址后,在一切还未安排好之前, 讳忌来喇嘛和寡妇。禁忌往火里扔脏东西和有生灵的东西。讳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不能无故空剪剪刀,否则狼要猖獗,剪子不能张着放,也不能碰门,因这样会招凶。忌讳客人一手接碗,也讳忌主人一手递饮、递茶。留客人吃饭在未走之前,不能把饭收藏起来,茶壶必须盖好盖子。烧火做饭时,锅不能斜放。锅里不能放刀、叉之类的东西。羊“先板子”(胛骨肉)和羊“色勒”(脊椎肉)不能一人吃,要分在座的每一个人。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不能用刀子给客人递肉。请人吃饭,不能把羊脖子端上。摆好的“羊背子”绝对不能从上跨越。禁忌带马鞭、绳子、木棍进蒙古包,不许用指头戳人的头。不许骑牲畜靠近蒙古包。

8、方言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多属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落。由新疆、青海迁入定居,虽邻近蒙古国喀尔喀部,但在语言方面受影响不多,仍保持着本部落语言特点。阿拉善和硕特方言(以下简称阿方言),是阿拉善右旗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语言。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另外,喀尔喀蒙古语也是阿拉善右旗的主要语言之一。

编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