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丨北疆楷模尼玛:一次选择 一生守护
- 发布日期:2021-12-09 09:14
- 浏览次数:
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75岁的老党员尼玛和她52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守护40多公里的边境线已有50载,为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稳定、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50年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的纪录,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满怀豪情赴边境
1971年,当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年轻牧民搬迁到边境一线,作为民兵巡边员执行守卫边疆的任务。当时年仅25岁的尼玛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报了名。她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
乘坐大卡车经过整整两天的颠簸,才来到了黄沙漫天、冰雪交加的“戈壁孤岛”。一下车,荒凉的戈壁风沙呼啸而过,沙石吹打在脸上生疼。可那时的尼玛一点也不畏惧,没有房屋,就搭建蒙古包;没有水源,就骑骆驼去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打水,仅拉一趟水就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没有取暖、做饭用的煤,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左旗驮运;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店,只能自备药箱;信息闭塞,收音机成了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
除了恶劣的生存条件,尼玛还要接受严苛的军事化训练。白天,苦练体能和战斗技能;晚上,在没有一点火星和灯光的情况下,还要训练如何站岗、如何撤退,谁带着老人孩子从规定路线撤退,谁断后防守都有严格的分工。训练到后来,即使再小的孩子,被大人半夜叫醒都不会哭闹,撤退时就连狗都不会发出叫声。老人回忆说,来的第一年冬天,她都不敢脱衣服睡个安稳觉。连长一再严令,绝对不能被敌人活捉,因此,尼玛一直是抱着枪睡,而不是她年幼的儿子。“所有子弹,准备给敌人,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尼玛幽默地说。
当时,边境形势紧张复杂,为了防范可疑人员出入境,尼玛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这里一直就是预防人畜越境和涉外事件发生的重点地段。白天一边放骆驼一边带着望远镜观察边境线,晚上五点开始找到高处的山站岗,执勤巡逻、守卫边境。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尼玛母子义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近千人次,遇到越境的牲畜,都会想方设法送回去,而自己的牲畜越境,为了不发生矛盾和冲突,就选择顺其自然。截至目前,至少有百余峰骆驼留在了异国他乡,但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半个世纪的守望,半个世纪的坚守。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尼玛一家两代人在茫茫戈壁上用自己的铮铮誓言书写着对祖国浓浓的爱,用守边护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她们坚定的信仰和光荣的使命。
初心不变护边境
随着边境形势的缓和,寂寞单调、艰苦异常的生活让当年一同来的两户人家选择了离开。尼玛同样面临着选择,家要顾,国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望着即将需要上学的孩子,想着没有酱醋、缺盐少水的日子,尼玛的心在纠结。为了更好地生活,也为了儿子健康的成长,尼玛心动过,但是她站在长长的边境线上,毅然决然做出了决定——坚守这片炙热的疆土。尼玛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守护祖国的边疆,我要兑现我当初的承诺,这是我的信仰。”
春来秋往,哈达布和到了学龄,懂事的他不愿离开额吉,选择了留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放牧、巡逻,一起分挑重担。这一耽误,就是一生。直到现在,哈达布和大字不识,一点简单的汉语还是跟哨所的军人学的。在儿子的眼中,额吉就像沙粒,任凭狂风蹂躏,本色不改。初秋的晚霞映红了浩瀚大漠,初升的旭日照亮了尼玛老人的巡边身影。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有了小型风力发电机,通了电话,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现代化了,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这里依然无比艰苦。在尼玛家,放着一部旧收音机,这是尼玛母子俩用过的第六台收音机,也是电视机出现后的最后一部收音机,也是他们那个时候了解外界唯一途径的见证。
尼玛说:“亲人走了,民兵也撤了,离我们最近的亲戚在200公里以外,最近的邻居也相距90多公里,‘8 号点’只剩下我们母子,我是‘连长’,儿子是‘小兵’,我俩白天放牧守边,晚上听收音机,给儿子讲故事、 猜谜语,守边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来了。”回望过去,尼玛老人说得很平静,可平静话语中蕴含着她始终不忘的初心——为国戍边。
一朝立志笃践行,衣带渐宽终不悔。50年来,尼玛把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同时也与驻守的一批批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
两代传承守边境
一户人家,两代传承。1975年,尼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悉心培育下,儿子哈达布和被周边牧民亲切地称为“哈连长”,儿媳敖登格日勒也在1990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老人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巡边的任务主要由儿子哈达布和来完成。儿子和儿媳接过了母亲薪火相传的守边“接力棒”,他们一起陪伴着老人,继续守护好这片热土。儿子说,他会牢记母亲守边的初心,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去年,尼玛老人和儿子用上了居边护边堡垒户巡逻管理系统APP。此后,他们会定期收到边境派出所通过后台推送的巡逻任务,一边放牧,一边查看边境地区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将巡逻路线和信息回传到后台。过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时代稳边固防的“千里眼”“顺风耳”。跟母亲比起来,哈达布和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坚守!
疫情期间念边境
几十年如一日,尼玛在大漠戈壁上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赞誉。在疫情来临的时候,尼玛老人依然不忘巡边,为国家减少境外输入奉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2月15日,尼玛老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巡逻。这一天的巡逻时间比以往要早一些,因为老人心里惦记着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去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疫情检疫站上看看,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尼玛老人家距离边境线最近,拿什么去看他们,成了老人左思右想的问题。最后,老人拿出了过年儿孙买来的牛奶和食用油,和儿子驱车赶往检疫站。在放下慰问品后,只是说了句“您们辛苦啦”就默默离开,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尼玛老人总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冲上去。”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时候,境外疫情的风险加大,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增加了巡防的频率,从一天两次变成了三次,每次巡防时间也延长了一个小时,确保阿拉善右旗境内无境外人员输入,牢固树立防控红线。
在尼玛的家里挂着一幅字——“一次选择,一生守护”,这8个字概括了两代人的一生。尼玛老人先后被授予一星居边护边堡垒户、“优秀边民”“阿拉善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