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进行时丨团结社区:以学促干 用心用情写好“民生卷”
- 发布日期:2023-11-17 09:26
- 浏览次数: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团结社区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线和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重要要求,教育引导辖区各族群众更加坚定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社区建设的有序发展。
窗口式服务“面对面”
让党的旗帜在社区“飘”起来。
社区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多项“便民”服务窗口,结合社区现状和人员情况,针对疑难事项设立“未办成登记窗口”,提供延时服务,通过轮值方式实现周一至周五延时服务1小时,周六增加服务1天,开通“6025036”百姓服务热线,“全天候”服务居民。以一站式服务为平台,利用群众办事间隙,向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工作,实现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党员教育“实打实”
让党员形象在社区“树”起来。
创新推行“六学”模式,打造“小板凳宣讲队”,教育引导辖区各族群众更加坚定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推动社区工作迈向新高度。
支部党员“集中式”
针对社区党员,在坚持每月开展党员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讲党课、集体学、个人学、微信推及专题研讨等形式,丰富党员群众学习形式,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在职党员“目标式”
社区积极协调共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双亮践诺”“微心愿认领”等活动,号召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办一件好事实事、做好一个表率”,实现在职党员与社区的良好互动。
农牧民党员“契约式”
全面推行“城乡党员互动”模式,认真落实城乡党员双向管理,确保农牧民党员流动不留学,主题教育学习不掉队。
流动党员“风筝式”
社区不定期开展党员“再梳理”“再排查”工作,针对外出党员,支部通过“学习强国”“驼乡e站”智慧党建平台等载体,引导流动党员通过线上学习争优先的方式,着力提供多样化、有效化管理和服务,使党员们脱岗不落学,扎实学好主题教育。
离退休党员“关爱式”
针对离退休党员社区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送学上门”让老党员们足不出户就能学习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余热,真正做到主题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特长党员“平台式”
通过对社区党员的特长爱好采集,依托“吉林荷”书法,积极为党员发挥特长搭建有效平台,使主题教育纵深发展,解决社区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小板凳宣讲队”
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服务群众”多元共治的思路,以传党音、办实事为目标,通过“小板凳”宣讲队,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在社区、小区凉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打造零距离互动平台。依托“小板凳”宣讲队开展边学习边服务活动,以走访入户、座谈会的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收集归纳为群众办实事7件,现已办结免费安装楼栋门牌标识、小区监控全覆盖等4件便民服务实事好事,努力把问题清单变成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社区群众在主题教育中得温暖得实惠。
结对式服务“一对一”
让社会力量在社区“聚”起来
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结合主题教育,查找焦点难点问题,形成全面、准确的问题清单,建立“五色”服务线平台,将一张清单贯到底,动态管理、滚动销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难点、堵点问题。“金色党群线”,共驻共建单位+志愿服务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党建“微网格”,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提升基层党建的组织力和覆盖力,拓宽在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渠道,以“一带双联三到”架起党群“连心桥”。“红色先锋线”,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载体,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中讲政策、听民意、办实事,让党员成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带头人。“橙色关爱线”,红色网格+志愿服务。通过“线上+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深化“红色网格”基层服务治理,为“老、弱、病、残、困”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绿色文化线”,文化+志愿服务。组建社区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将党的政策融入方言、诗朗诵等作品中,并通过书法的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广泛参与主题教育。“蓝色监督线”,群众监督+志愿服务。通过收集居民诉求、定期排查矛盾隐患,组建矛盾化解志愿服务队,将矛盾化解在社区、化解在基层,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
接下来,巴丹吉林镇团结社区党支部将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把理论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使社区真正成为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