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疆文化丨世界遗产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之路(一)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
- 发布日期:2024-08-19 09:13
- 浏览次数:
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然遗产昭示了神奇的自然造化同中华民族的和谐依存关系。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内蒙古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世界遗产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之路》,今天播出第一集《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
近日,来自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8所院校的102名师生来到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湖,参加“发现计划”2024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活动,实地考察“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内容。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 林彩禄:沙漠、骆驼这些经常在网上会看到,但是你要说真正体会的话,还是要到这里。我比较喜欢大自然比较简单、比较朴实一点,很有那种感染力。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历时7年。2017年启动申报,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3年完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专家实地评估,2024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 梁宝荣:镇区的温度如果达到35℃,沙漠里面温度很可能就会达到40℃,非常炎热,沙漠行车也会遇到在沙漠里面陷车、挖沙的这种困难,但是我们都一一克服,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遗产地面积0.726万平方公里,外围缓冲区面积0.891万平方公里,包含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地的功能就是保护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
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 李卓仑:沙漠里面的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就是如何去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如何去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在适宜的地区考虑是以封禁为主还是以种植灌木为主,这些我觉得是沙漠未来生态保护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增强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为阿拉善右旗申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和信心。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 哈斯巴雅尔:动物也好、人也好离不开一个地球,都有共同的家。动物多了,旅游的人、欣赏的人也多了,对我们的收入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