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一周年丨荣耀登顶!巴丹吉林沙漠申遗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 发布日期:2025-07-08 09:17
- 浏览次数:
苍穹之下
巴丹吉林沙漠延绵的沙丘一直向远方延伸
在这连绵的金色沙丘之间
144个沙漠湖泊像144颗宝石镶嵌其间
从高空往下看
宛如一顶巨大的闪耀着宝石光芒的皇冠
戴在这片浩瀚的大漠之中
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沙漠中的奇迹”。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沙漠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也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主要有五个环节:启动申遗编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通过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通过项目考察和评估,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
一、历程
2017年9月和2018年6月,中外专家实地考察,认为其符合申遗条件。七年申遗之路,是一次完整的自然遗产保护历程。巴丹大漠铺开崭新画卷,再次吸引全球关注的眼光。
巴丹吉林沙漠是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主园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十佳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介地—最美沙漠”“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遗产系列提名地总面积1617405.77公顷,提名地面积726291.41公顷,缓冲区面积891114.36公顷,需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
从2017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再到2020年被确定为我国当年唯一申报项目
2021年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且在2023年完成IUCN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
最终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
二、挑战
在申报过程中,巴丹吉林沙漠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价值认定的难题。世界遗产的评定有着严格的标准,要证明巴丹吉林沙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并非易事。需要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价值、文化意义等与全球范围内的同类遗产进行对比分析,以凸显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是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问题。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有着一定的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沙漠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申遗的进程。
此外,国际竞争也异常激烈。每年全球都有众多的遗产项目参与申报,巴丹吉林沙漠需要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无疑增加了申遗的难度。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专家们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的申遗文本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惊叹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展示了受温带超干旱气候影响沙漠壮观而独特的地质地貌,密集的、稳定的、线性的、平行的高大沙山,以及144个丘间湖泊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沙画,这些湖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不同的盐度和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加上鸣沙呈现出非凡的声景,让这种美更加灵动。风蚀地貌、绿洲、沙波纹和世界上最高的被誉为“沙漠珠穆朗玛”的沙山“必鲁图峰”(相对海拔达 460 米)让这儿的沙漠有一种特别的壮丽之美。巴丹吉林沙漠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遗产地非常罕见,它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区域构造和水文地质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演化地貌。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地质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是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窗口。
令人们更惊叹的是这片生态十分脆弱的“沙漠明珠”得到了完整的保护,这完全得益于我国近年来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巴丹吉林沙漠卓越的美学和地质地貌价值,全球少见。”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说。
四、崭新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完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过程的代表性区域。此次申遗成功,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胜利,也是科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是中国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未来
我们将继续守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遗产
让巴丹吉林沙漠的美丽与价值永远传承下去